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专业培养方案

发布者:陈豪发布时间:2020-09-23浏览次数:126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与社会需求互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系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理论与业务技能,通晓经济管理理论、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知识,具有较强的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运用定性定量方法解决中国情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在跨国公司、外经贸企业、三资企业、政府部门等各类组织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及相关工作,并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及进一步深造的潜力

二、培养规格及标准

本专业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展个性”为人才培养原则,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团队协调素质;注重相关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地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从事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

1.知识结构

本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数学知识。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常用数学知识,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内容。

人文科学知识。积累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且能结合实际运用。

其它相关专业知识。掌握经济、管理、金融等相关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并且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等。

2.能力

通过培养,本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科学研究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独立思考,运用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找出原因并解决问题。

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能大胆设想,敢于创新。

现场工作能力。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发现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竞争对手策略、求职者和员工需求偏好等方面的变化,可以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表达、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强,具备良好的演讲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强。

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具备较强的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能将管理中的概念技能和人际关系技能等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通用技能。掌握一般的通用办公技术、信息与通讯手段等。

终身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具备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根据工作目标调整自身知识结构,会运用网络、图书馆等渠道不断获取新知识。

    (8)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3.素质

通过培养,本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身心健康。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向上的心态。

道德修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理想信念。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抱有成为行业中优秀人物的远大理想。

国际视野。具备全球视野,能够从宏观角度把握全球发展趋势,具有国际合作能力与素养。

人际交往。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建立社会关系网络。

团队合作与规则意识。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商业惯例。

三、培养方式

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专业课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传授、案例教学、计算机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模拟教学和社会实践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实际运作技能。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原则上要求与企业实践相结合,选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课题作为实习重点及论文选题。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水平。

四、成绩考核

课程考核合格,给予相应的成绩、绩点和学分。成绩考核严格按照《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本科学分制教学培养方案总则》《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教学质量保证

本专业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严格按照学校和学院的有关规定执行。具体的教学质量保证措施包括:对专业课程教材进行严格遴选,选出适合本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严格执行专业课程标准和学校规定的课程和课时计划;实施专业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监督和指导;完善教学评估机制,对所有学生负责,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营造教育科研氛围,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好保障。

六、学制

本科学制为四年,详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

七、学分

总学分

必修课

选修课

课内教学

实验教学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163

127

36

122

28

13

八、毕业与学位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学习任务,获得相应的学分,并符合各项要求者,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

毕业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学校《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九、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本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见附表。

知识、能力和素质矩阵图

要素

内容

目标要求

方式方法

核心课程

知识

1.数学知识

2.人文科学知识

3.专业知识

4.其他相关专业知识

1.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常用数学知识。

2.积累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3.具备扎实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且能结合实际运用。

4.掌握经济、管理、金融等相关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并且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等。

1.数学知识通过课程讲授、小组教学、习题集、作业等进行教学。

2.人文科学知识通过课程讲授、小组教学、作业、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进行教学。

3.专业知识通过课程讲授、小组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等进行教学。

4.为专业服务的其它知识通过课程讲授、小组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进行教学。

1.微积分B、线性代数B、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统计学

2.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经济法、国际商法

3.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英)、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测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4、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运筹学

能力

1.科学研究能力

2.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现场工作能力

4.表达、交流能力

5.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

6.通用技能

7.终身学习能力

8.创新创业能力

 

1.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独立思考,运用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找出原因并解决问题。

2.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大胆设想,敢于创新。

3.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发现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竞争对手策略、求职者和员工需求偏好等方面的变化,可以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4.沟通能力强,具备良好的演讲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强。

5.具备较强的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能将管理中的概念技能和人际关系技能等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6.掌握一般的通用办公技术、信息与通讯手段等。

7.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具备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根据工作目标调整自身知识结构,会运用网络、图书馆等渠道不断获取新知识。

8.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1.通过课程教学启发学生思考、提问,通过案例教学和实验室模拟教学相结合、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并加强师生沟通渠道和平台建设,来提升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辩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锻炼现场工作能力。

4.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示、角色扮演、口头或书面报告等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5.通过团队合作、小组任务等培养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实践和公益活动,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担当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角色。

6.通过计算机课程和上机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学。

7.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将部分课程内容交给学生自学来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获取补充信息、提出合理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并通过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等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和综述能力。

8.通过课程学习,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学科竞赛和企业家讲座等方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1.心理与行为研究方法、国际商务模拟训练

2.运筹学、公司治理、运营管理

3.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工商管理研究与论文写作

4.管理沟通(英)、人才测评

5.组织行为学(英)、战略管理(英)

6、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

7.哲学与社会、文学与艺术、文化历史与国际视野

8.创业管理

素质

1.身心健康

2.道德修养

3.民族精神

4.理想信念

5.国际视野

6.人际交往

7.团队合作与规则意识

1.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向上的心态。

2.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3.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4.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抱有成为行业中优秀人物的远大理想。

5.具备全球视野,能够从宏观角度把握全球发展趋势,具有国际合作能力与素养。

6.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建立社会关系网络。

7.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熟悉人力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和商业惯例。

1.通过体育锻炼与比赛、军事教育与训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等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2.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参与公益活动等提升道德修养。

3.通过外出参观、爱国主义讲座等进一步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4.通过专题讲座、参加各类比赛和活动、各行业优秀人物的报告、优秀校友的回校报告、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和教育。

5.通过在课程中灌输国际化视野、国际交流、聘请外籍教师进行教学或开设讲座等,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6.通过课堂教学、小组作业、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7.通过课堂分组项目、运动会、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1.中国近代史纲要、体育、军事理论与训练、劳动教育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商业伦理学

3.社会实践

4.创业管理、职业生涯设计

5.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英)、国际商法

6.毕业实习

7.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体育

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专业培养方案-2020级.docx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专业教学计划-2020级.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