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创新与数字治理微专业课程建设研讨会5月20日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聚焦开源创新社会实践中真问题,共同探讨经管法高校开源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师资培训、教育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模式。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高校教务处领导参加会议。沐曦集成电路创始人兼CTO杨建博士介绍了企业开源人才需求,上海开源信息技术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国锋介绍了上海开源产业开源服务发展现状以及开源创新与数字治理微专业建设的必要性,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医群介绍了开源创新与数字治理微专业并分享了课程建设经验。与会领导围绕国家及上海开源战略规划,讨论了开源创新与数字治理微专业课程建设的问题并提出宝贵意见。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与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束金龙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会议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务处处长朱建明教授主持。
企业与高校合作:人工智能教育与开源实践
沐曦集成电路创始人兼CTO杨建博士分享了企业与高校在人工智能教育和开源实践中的合作经验。他指出,2025年初DeepSeek的爆火凸显了中国在垂直领域大模型的潜力,但优质算力、开源软件库和开发人才的短缺仍是瓶颈。为此,沐曦与浙江大学合作推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并计划与高校开设GPU及大模型相关课程,覆盖从基础到高级的内容。提出企业已经与院校达成合作,将开源项目与毕业论文相结合,鼓励大四学生和研究生深度参与开源项目,增强实践能力。
杨建博士特别提到一名26岁非技术背景学生,利用大语言模型,用极少的资源,优化了商汤数据库的GPU算子,性能提升巨大,颠覆了传统培养模式。
国家开源体系建设与人才需求
上海开源信息技术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国锋介绍了国家及上海开源产业政策,认为开源在物理世界萌芽、发展壮大,展现出新生事物强大生命力,反映了数字经济底层逻辑。开源表现为技术,背后则是数字时代新经济学、新管理学、新法学的逻辑。在经管法高校普遍面临学科专业落后的背景下,学生学习开源并参与到开源创新社会实践,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数字经济及社会的认知。从开源创新社会实践看,开源缺乏理论准备、政策准备和人才准备。开源在重构产业链供应链,引领开放共享新思想新文化,引发组织变革和商业模式革命,形成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国际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也会发生巨变,这是一个历史过程,会持续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基于国家开源体系建设战略,上海应立足开源创新国际合作,并以此推动上海社会经济全面转型。作为上海市一级开源社会组织,上海开源信息技术协会汇聚了国内外开源创新要素,非常愿意帮助各高校开展开源专业及人才培养,积极服务国家上海战略。同时,我们希望课程内容开源,已经邀请律师起草了开源协议,邀请产业界专家、各个高校、各个专业方向专家一起参与课程建设。
开源创新与数字治理微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上贸大教务处副处长李医群详细介绍了开源创新与数字治理微专业的建设情况。该专业于2023年启动,2024年9月首批招收40名校内学生,课程体系包含11门课,共20学分,涵盖开源经济学、开放式组织、开源协议与数字规则、开源商业案例分析、企业开源竞争战略规划、开源社区运营等课程。
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依托Gitee、Odoo等平台开展实训,引入IBM、Linux、特斯拉等开源商业案例,鼓励学生参与开源社区。师资团队包括校内15名跨学科教师及20位来自华为、腾讯、Linux基金会等企业的行业专家。然而,微专业面临教材匮乏、文科生技术门槛高、课程周期长(2学期)及退出机制不足等挑战。
专家建议
针对微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会专家建议将课程分为技术模块和认知模块,以更好满足不同背景学生的需求。技术模块可聚焦开源编程与平台操作,适合有技术基础的学生;认知模块则侧重开源理念、商业模式与治理规则,吸引文科生参与。这样的模块化设计能让课程更具灵活性,同时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路径,兼顾技术深度与理论广度。
为提升学生参与度和课程灵活性,专家提出建立退出机制,允许因技术门槛或其他原因难以继续学习的学生将已修学分转为选修课,避免学分浪费。这种机制既能降低学习压力,也能鼓励感兴趣的学生深入钻研,确保课程对各类学生都具有吸引力。
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专家建议增加企业导师的授课比例,引入IBM、Linux、特斯拉等开源商业案例,结合开源社区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受开源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对于文科生,可引导其从语言类开源社区(如翻译项目)入手,降低技术门槛,增强参与感和成就感,从而提升学习动力。
关于教学资源建设,专家建议借鉴上海MBA案例库的成功经验,打造高质量的开源案例库,通过严格的案例评选和奖励机制,确保内容的实用性与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应加速教材开发,整合华为、腾讯等企业的实践资源,构建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为微专业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此外,专家们还提出了其他宝贵建议,为微专业的持续优化提供了丰富思路。
会议总结
上海师范大学束金龙教授总结指出,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开源作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对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至关重要。开源微专业应培养具备数字思维、国际视野及多学科知识的人才,助力中国在数字世界规则制定中掌握话语权。他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开源社区,同时吸引人才回国贡献智慧。
束教授认为,优秀课程应开源共享,促进高校协作,推动教育创新。他呼吁完善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和退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探索辅修与双学位路径。